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 #2572

2572.“哪里在你

2572.“哪里在你眼里是好的,就住在哪里吧”表示祂存在于凡有良善的一切事物中。最直接、最近似的意义是,祂存在于教义所教导的良善中。这从“眼”和“住”的含义清楚可知:“眼”是指心智的理解力部分,理解力是教义的接受者;“住”是指生活(1293节),在此是指存在,因为它论及主。凡有良善的一切事物中的存在,是指对一切神性、属天、属灵、理性和属世事物的全知中的存在,或说是指完全意识到它们。其原因在于神性之爱,因为神性之爱包含这一切事物的完整知识,或对它们的全知在里面(2500节)。
此外,既有教义的良善,也有教义的真理,或说教义既有良善的成分,也有真理的成分。教义的良善是爱和仁,教义的真理是信。那些拥有教义的良善,也就是爱和仁的人也有教义的真理,也就是信。然而,处于良善,也就是处于爱和仁是一回事;处于教义的良善是另一回事。拥有对父母之爱和对其他小孩之仁的小孩子处于良善,但未处于教义的良善,因而未处于教义的真理或信。处于教义良善的,是那些通过信之真理重生的人。他们越拥有良善,就越拥有真理;也就是说,越拥有爱和仁,就越拥有信,因而越拥有智慧和聪明。
天使因拥有对主之爱和相爱,故也拥有一切真理。因此,他们拥有一切智慧和聪明;其智慧和聪明不仅涵盖属天和属灵事物,还涵盖理性和属世事物。爱将天使置于这些事物的实际起始或源头中,也就是说,爱使天使意识到目的和原因。爱如此行,是因为爱来自主。从起始,也就是从目的和原因来看,就是从天堂来看下面、甚至地上的一切事物。打个比方,这样做就像站在一座高山上,在这山上的瞭望塔里;你在那里环顾四周,能看到下面方圆数英里的事物;而下面的人,尤其山谷和森林里的人几乎看不到几英尺远。那些处于教义良善的人与那些处于与其良善分离的教义真理的人相比,也是如此,尽管后者以为他们比前者看得更远。而事实上,他们根本看不见任何良善,也看不见任何真理,除了很轻微地浮在表面上的那种外,甚至连这样的真理也被虚假玷污了。
即便如此,天使的智慧和聪明也是有限的,与主的神性智慧相比,是最有限的,几乎等同于无。这一点从以下两个事实明显看出来:一是,无限和有限之间不存在比率关系,但来自神性全知的交流是可能的;二是,主是良善本身和爱本身,因而是与天使同住的良善的存在本身和爱的存在本身,进而是他们的智慧和聪明的存在本身。由此可见,主存在于凡有良善的一切事物中,无论天上的还是地上的。那些认为主存在于与良善分离的真理之中的人大错特错了,因为主只存在于良善中,由此存在于真理中,也就是说,存在于爱和仁中,由此存在于信中。

属天的奥秘 #1919

1919.“亚伯兰对

1919.“亚伯兰对撒莱说”表示感知,这从前面的阐述(1898节)清楚可知。“亚伯兰对撒莱说”这句话代表并表示主的感知;而“撒莱对亚伯兰说”这句话代表源于这感知的思维,或说受这些感知启发的思维;思维来自感知,或说感知启发主的思维。那些拥有感知的人所具有的思维并非来自其它源头,或说感知是他们思维的唯一源头。然而,感知是一回事,思维是另一回事。为了看到它们是不同的,以良心为例来说明。

良心是对从主通过天堂流入之物的一种总体、因而模糊的指示。所流入的那些事物在内层理性人中显现,在那里可以说笼罩在云雾中;这云雾是由关于信之真理和良善的表象和谬误产生的。思维虽不同于良心,却是从良心流出的,因为那些有良心的人照着良心思考和说话。思考几乎就是解释良心告诉我们的东西,或说解释构成良心的各种事物,并把它们分解转化为思维或观念,然后转化为词语。正因如此,主将那些有良心的人保守在对邻舍的良善思维中,并阻止他们对邻舍思想邪恶。因此,良心只能存在于那些爱邻如己,并对信之真理拥有良善思维的人里面。这个例子说明了良心如何不同于思维,顺带也说明了感知如何不同于思维。

主的感知直接来自耶和华,因而来自神性良善;而祂的思维则来自直觉真理和对它的情感,如前所述(1904, 1914节)。主的神性感知无法以任何概念,甚至无法以天使的概念来理解,所以它是无法描述的。与主的感知相比,天使的感知(在1384等,1394, 1395节中有描述)几乎没有。主的感知因是神性,故是对天上的一切事物的一种感知,因而也是对地上的一切事物的一种感知,因为秩序、联系和流注是这样:凡对天上的事物拥有感知的人,也对地上的事物拥有感知。

但主的人身或人性本质与祂的神性本质合一,同时变成耶和华之后,主就超越了所谓的感知,因为祂高于存在于天上,并从那里存在于地上的秩序。耶和华就是秩序的源头,所以可以说,耶和华是秩序本身。祂独自或从自己掌管秩序,不仅像人们所以为的那样从总体上掌管,甚至还从最小细节上掌管,因为总体来自这些细节,或说最小细节构成总体。谈论一个总体,却又把细节从它那里拿走,无异于在谈论一个没有部分在里面的整体,因而无异于在谈论不包含任何东西的某种事物。因此,声称主的规定是普遍的,总体上的,而不是具体细节上的,这完全是错误的,纯粹是所谓的没有对象的空虚概念,或凭空想象。因为从总体上,而不从最小细节上规定和掌管,就是完全不规定和掌管任何东西。这是一个哲学真理;然而,说来奇怪,哲学家们自己,包括最著名的,却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这个问题,并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